最近對事物的判斷有點模糊
其實說的是價值的判斷有點搞不清楚了,
以前搶熱門團體的演唱會門票,
不小心搶到了,
時間快到的時候因為手頭很緊、想脫手
所以想很多像是3000元還可以做甚麼事情呢?
但另一方面的我(真我)也覺得花錢是很看心情的,
有時候買的是心情、買的是包裝,
漂亮的韓系彩妝不一定適合我,但常常讓我想買,
行銷的好,包裝得漂亮,像是賣家很會寫推薦文、很會做人情,
或者是經營外表經營得很好,有時候購物我買的也是附加價值,
在臉書看到一些貼文是分析心理的,
要是掉了車票會覺得捨不得買,
那是因為心裡覺得已經把錢分出去給車票了,
那部分的錢已經花掉了,而變得很難再付錢買車票;
大概像是這樣的例子。
所以我呢,前陣子一次下標就是1600左右,又或者是2400,
雖然買的品項只有兩或是三樣,但是單價偏高就變成這樣了,
看看我的美妝品後,我本來哀怨自己怎麼會這樣亂花錢,
突然又覺得就算是精挑細選想了很久的東西,
也常常有很多別的因素導致沒有辦法物盡其用......
(其實這都是亂花錢的藉口阿哈哈哈阿)
物品的價錢跟物品在心中的價值
常常不對等,
要是說CP值,一定是一分錢一分貨,
現在買出心得以後也不太會踩雷,
更好運用手上的錢,
但同時我買的東西多起來後,我漸漸覺得似乎我買的超過我的需要了
但是我又需要什麼呢?
慾望本來就是無窮盡的吧。
我猜我漸漸喪失我喜歡的事物了、又有可能是因為我正在面臨改變,
雖然我不喜歡這樣高壓的生活,給自己的壓力卻不會因為這樣減少呢,
我還是想順其自然地過,
雖然心裡的社會人很想罵自己,怎麼可以不存錢、為什麼買了實用價值不高(不常穿戴的)
的東西呢,
可是這就是我呀,隨著時間過去了被不同的商品吸引,
進而想擁有他們,一個一個都想要認識;
應該
還不算太過吧?
今天出門領貨的我去了兩家便利商店,
在7-11磨磨蹭蹭最後買了蛋糕和飯糰結帳,
也不知道為什麼取貨的店明明是全家卻要去7-11逛一遭;
我雖然支持全家(統一情節) 但是比較喜歡7-11的食物
(年輪蛋糕真的好好吃啊吃膩了換蜂蜜蛋糕又甜又膩又香欲罷不能)
而且為了集點數我願意先買一些東西起來放......
抱著領來的包裹我等著紅綠燈,
又為什麼是食物呢?
為什麼食物總是被我額外分出來計算、
我一直覺得食物是需要好好保管小心計算的?
或是在擇食之中挑挑選選深怕選到錯的?
因為很享受吃的感覺所以甜的配茶、
然後鋁箔包裝的洋芋片或玉米片可以配上想慶祝的心情或是難過的心情?
為什麼食物對我來說這麼重要、這麼多元呢?
收到的衣服才兩三件,要3000多元
收到的飾品三件,也要2400,
這樣一比較覺得飾品佔的比例多的誇張,
但是我買的時候考慮的並不是比例呢......
逛書局的時候喜歡的書
(以前查了一下二手價格...發現沒有差的很多)
一兩本要800元左右我也不太會手軟
卡拿出來就給店員了
也不會有罪惡感耶?
像是這樣,價錢並不跟價值有關係,
但是得好好考慮價值,才不會浪費錢啊~~~
我每次看到這些飾品都覺得被療癒耶,
那這樣應該無罪吧>U<